“希望用会的一点东西,看能不能再给大家一些帮助”
研修班的结业汇报安排在厦门工学院音乐厅举行。尽管郑小瑛强调,“这既不是演出,也不是音乐会,主要是为了验收指挥学员们的学习成果”,但距离预定的开始时间还有半个小时,偌大的音乐厅还是被闻讯赶来的师生和音乐爱好者们挤得满满当当。
在汇演开始前,郑小瑛再次提起办班初衷。“我在中央音乐学院指挥系任教时,要培养的是音乐集体表演的‘司令员’,每年招生名额仅两个,没有合适人选干脆宁缺毋滥。”她说,近年来,越来越多地接触到合唱活动,看到参差不齐的合唱指挥时,自己便萌生了一个想法,“希望用会的一点东西,看能不能再给大家一些帮助”。
其实,早在2011年,郑小瑛就办过指挥大师班,每周培养六个学员,但“效果没有想象的那么好”,只办了一年就停了。去年,她受邀在杭州“爱艺术+”艺术教学视频网站录制了一系列教材演示。受众包括全国范围内的中小学音乐教师、业余合唱团的指挥和兴趣爱好者,并且教学视频可供反复观看、学习,这让她倍感振奋。“我们这个研修班,就是教学视频的现场版教学。”郑小瑛说。
当天,22名学员汇演时,根据所选曲目,或指挥厦门工学院师生合唱团、集美大学诚毅合唱团,或指挥现场两台钢琴演奏的合唱。“看到这个场面,我很感慨。”郑小瑛说,这是从苏联学来的教学模式,合唱指挥上课时,还有两位钢琴音乐指导老师在两台钢琴上演奏,代替合唱和乐队,“这是‘三对一’的培养过程,很‘奢侈’”。
教学“奢侈”,效果显著。去年课程开始时,学员们一起从最基本的指挥图式学起,包括起拍、收拍、附点、呼吸、自由延长等。如今课程结束后,大家已经学会了40多首中外经典合唱作品的指挥方法。在汇演时,不少学员所选曲目已经包括《牧歌》《茨冈》《夜莺》等难度很大的复调作品。
更值得一提的是,在研修班学习过程中,学员们结合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通过努力获得许多优异成绩。比如,学员刚星指挥吉林艺术学院管乐团荣获吉林省首届管乐艺术节专业大重奏A组一等奖;学员杨乐乐率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生合唱团在西班牙第七届卡莱利亚国际合唱比赛暨音乐节中,从20个国家40个合唱团中脱颖而出,荣获混声合唱最难组别金奖和最佳指挥奖。
学员们说:“虽然奖项和郑老师的成就比起来微不足道,却是我们送给她最真挚的礼物。”对于这份“礼物”,郑小瑛显然是满意的。在汇演期间,她数次带领现场听众为学员们鼓掌,并表示“研修班比起之前学习周期为一个礼拜的大师班,要更加切合实际”。
“要做到手上有音乐,还需要在实践中慢慢领会进步”
刚星曾经是厦门爱乐乐团的圆号演奏家,由于工作岗位的变动现在担任指挥。“郑小瑛老师是我职业演奏生涯的启蒙导师,我有幸跟随她有过11年的乐团工作经历。”她说,但从“座位”走上“指挥台”,自己一度没有底气和信心。
不过,刚星到研修班“回炉”后,听到郑小瑛在开班第一节课时说:“这个班的授课内容只是教授指挥法基础,但包含了我60多年的指挥和教学经验,我会从最基本的ABC教起。”她的心很快就定了下来。
郑小瑛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她在课堂上非常耐心地讲解最基础的指挥法,细致到如何通过歌词带动情绪来演绎音乐的高点、带起拍的呼吸和后半拍的作用、怎样合理地利用节奏来调整速度等等。”刚星说,课堂上的学习让大家渐渐学会通过会说话的手,来表现隐藏在乐谱里的逻辑、情感、层次。
当然,郑小瑛不仅要求学员们学会指挥作品,还要求大家必须深入了解每一部作品的时代背景、内容、特点。在她看来,每位学员自己必须能够演唱各个声部,而且必须要会唱歌词,“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作品、诠释作品”。
“我们的教材有译成中文的西方歌剧选段,以前一直听‘洋为中用’,要做中文版的西方歌剧,当时并不是特别明白。”刚星说,通过学习才懂得“乐谱是死的,但人是活的”,把这些西方经典作品完美嵌入中国人的审美坐标系,需要再推敲、再修改、再创作。
郑小瑛对学员的要求非常严格,对于指挥的手势,十分强调规范化,要求造就一双“会说话的手”。每一堂课,她都不厌其烦地给每一位学员讲解示范。有个别学员的回课情况不理想,也有“挨骂”的经历。恨铁不成钢的她也会着急:“这不仅是知识,而是技法,你们不会就要多练,要练成习惯,熟了才能生巧啊。”
来自厦门艺术学校的学员李君由衷地感慨:“近半年来,在郑小瑛老师严格、耐心的指导和帮助下,我收获的不仅仅是‘郑式’指挥手势的精准、节省和美观,更重要的收获还有老师对合唱指挥的专业要求。”
郑小瑛表示,经过这样的打磨,学员们掌握了指挥技法的基本知识,提升了作为音乐指挥的修养。但是指挥者的手法,包含他的知识、听觉、节奏感,对作品的领会和处理,这可不是半年就能掌握的。“要做到手上有音乐,还有一段距离,这就需要他们通过继续学习,在实践中慢慢领会进步吧。”她说。
当然,严厉之外,郑小瑛也有柔情的一面。她表示,非常感谢厦门工学院艺术学院、睿思教育中心提供的全方位的后勤保障,以及每一位在背后默默付出的工作人员。而另一份柔情,她还是给了学员们:“我会始终关注,这一批年轻指挥的进步与成长。” |